新時代奮斗者的精神氣質:正直、智慧、有活力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仍記得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賀詞的第一句話,隨著2019年的航船已經行至中游,這句話給人的體會愈發強烈。
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形勢復雜多變,全球性的問題與挑戰不斷出現,中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一件件國之重器,一個個超級工程,一場場主場外交,不斷發展的大國形象展現在世界面前。而這一切的背后,是與時間一樣從未停歇的一代又一代奮斗者的腳步,永不疲倦地在汗水中邁步向前。我們都在向奮斗者致敬,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是奮斗者?奮斗者的標準是什么呢?
日前,我在參加太陽雨第七期“未來之星”致良知學習分享會的時候,受我們學員分享內容的啟發,在會上我與同仁們分享了一個話題,叫做”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才值得別人和你在一起“。我認為一個值得別人和他在一起的人必須要具備三個方面的品質,正直、智慧、有活力。事后我在重新梳理思路時,這三種品質所勾勒出的人格畫像浮現在我眼前,我發現這不正是一個新時代奮斗者的精神氣質嗎?
首先第一種品質為什么是正直呢?近日在與江蘇省殘聯的領導交流時,他問我“你們公司都在學習致良知,那到底什么是致良知?”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激發了我的思考。我們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表達對致良知的理解呢?經過思考我得到了我的答案,我認為“致良知就是從錯知錯行到正知正行垂直攀登的過程”。而正知正行體現出來的品質就是正直。正直是一個人的底色,是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良知的反應,是一個人在重大問題上或關鍵時刻要堅守的底線。
一個正直的人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對事物的判斷標準只有“對錯”,沒有“得失”,而且做出判斷的過程也會“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迅速、自然而有力量。每當我們看到有關時代楷模的事跡報道時,總會感動不已。反倒是這些事跡的主人公,他們在接受訪問時總是顯得那么平靜。這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只有奉獻與付出,沒有計較榮辱得失,所以在常人眼中難以做到甚至是難以理解的個人犧牲,對于他們而言,并不會難以取舍。
作為企業而言,追求公司效益規?;耐瑫r,組織的扁平化與工作的流程化與制度化始終是重要課題,而且后兩項工作是前者必需的保障。面對所謂的“叢林法則”和“職場潛規則”,很多時候研究關系,研究圈子和厚黑學,占據了人們太多的精力,也造成了良知的扭曲,這就必然導致工作效率的低下以及各種問題的產生。而一個由正直的人所組成的集體,所體現出來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關系的簡單和做事的高效。當人們只需要把心思放在做事上的時候,“對事不對人”就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正成為共識和共舉,同時不唯上、只唯實、只遵循流程也就變得相對容易做到。當大家都簡單的時候,環境也就簡單了。力出一孔,于是利出一孔,利與力就能實現良性循環,企業就能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
所以如果你不是一個正直的人,不但自己始終處于各種利益得失糾結之中,更是難以真正融于集體,利于集體。自處尚且不易,更又何談奮斗呢?
然而一個人要成為真正的新時代的奮斗者,光有正直的品質,沒有智慧也是不行的。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一種陽謀,就是既能看清目標和方向,又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能有效克服各種困難和解決各種難題的方式方法。
一代武俠泰斗金庸先生,不只是一位文學大師,他對儒釋道三家的傳統文化精華也是深有研究,且分別在這三種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寫了四部大家耳熟能詳的代表作品:儒家文化代表作《射雕英雄傳》,道家文化代表作《笑傲江湖》,佛家文化代表作《天龍八部》,而《鹿鼎記》則是儒釋道文化綜合后的代表作,也是巔峰之作。我們在看《鹿鼎記》的時候,往往比較容易記住韋小寶的荒誕不羈,卻容易忽視了其實韋小寶就是一個懂得陽謀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的智慧,既體現在他處事的圓融通達、不拘小節,這讓他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如魚得水,在各種險象環生的處境當中化險為夷;更體現于他在大是大非上毫不含糊,這點從他對“反清復明”這件事的判斷上就可見一斑。我們很多時候的各種焦慮與不安,既是因為技巧和方法的缺失,更是因為看不清規律和大勢。
那我們作為普通人,要如何才能增長智慧呢?其實古人早就給我們指明了路徑。路徑有三,一是讀萬卷書,二是行萬里路,三是閱人無數,也就是多向入世的強者、出世的智者請教;今天,我們在市場上,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其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的智慧不夠。因為有的人從不看書,也不行萬里路(就是跑市場、跑客戶、跑同行),更不結交高手,不向高人請教學習,也就更談不上閱人無數。所以即便遇到再小的問題,也會像天大的難題,就像一葉障目,自己將小小的困難不斷放大最終把自己壓垮。其實對那些有智慧的人來說,所有的問題都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機遇與挑戰永遠并存,智慧不夠的人只會被挑戰嚇倒,而有足夠智慧的人,能夠看到處處是機遇和藍海。
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同時也一定是一個有活力的人。一個正直的人,良知清澈;一個有智慧的人,遇事心生萬法;所以他表現出來的一定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信與堅定,這就是活力,而活力就是生命力。
有活力的人始終心懷希望,就像陽明先生經歷艱難困苦而終能“龍場悟道”。有活力的人始終自信樂觀,無論是扎根蘭考力除“三害”的人民公仆焦裕祿,還是隱姓埋名投身大西北的“兩彈一星”工作者,憑借著一股子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們譜寫了一曲曲戰天斗地的英雄樂章。有活力的人從無怨言,時代楷模張富清老人數十年來深藏身與名,雖然戰功卓著,卻甘于清貧,耄耋之年始終不忘保家衛國,造福一方。
如今,我們可以說已經遠離貧苦與戰亂,我們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與先輩們比起來也不可同日而語。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會發現很多人卻是沉悶的、軟綿綿的、懶洋洋的甚至死氣沉沉的。當一個人缺少活力的時候,除了自己充滿無力感,更會猶如一個能量的洼地,不僅不能給予身邊的人幫助,反而會導致集體能量的衰減和喪失。
而為什么會出現沒有活力?活力從來都與年齡無關,就像很多人會問我:“同樣是70后的你,為什么會一直保持著自燃型的人格和時刻飽滿的工作狀態?”我總會用烏爾曼的一篇題為《年輕》的短文里的一段話來回答。“沒有人僅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衰老,”“在你我心靈的深處,同樣有一個無線電臺,只要它不停地從人群中、從無線的時空中接受美好、希望、歡欣、勇氣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遠年輕。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美好的信息需要我們主動去接受,所以說到底,沒有活力就是一種懶。懶惰,會讓人心術不正,心術不正就不會生發出智慧,心中一片迷?;煦缱匀灰簿蜎]有活力,沒有活力就會更懶惰,從而陷入一個死循環。就像一句諺語說的好:“懶惰的人,吊死在蘋果樹下,勤勞的人,沙漠里可以種花。”勤勞是保持活力最簡單有效的方式,而終極的勤勞就是生命不止,奮斗不息。
這是一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這是一個坐享難成,人人都可以奮斗得福的時代。不論如何星移斗轉,流云變幻,奮斗注定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和最強音。無論是國家民族的未來,還是企業發展的前景,又或是個人成長的命運,“惟改革創新者強、惟辛勤奮斗者勝”。讓我們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智慧的人,做一個有活力的人,做一個值得別人和你在一起的人,最終與無數的奮斗者一起,用奮斗去喚來幸福,用奮斗去成就奇跡!